【每日一文】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中有大量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強調了教育的主要任務、教育的方法要求以及教育的本質規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基于共産主義生産方式及其基本特征,指出了未來教育“就是生産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産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教育新形态。那麼,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教育”的呢?
首先,從社會化大生産對培養勞動力的要求上指出教育要承擔三個主要任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為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這一論斷指出了教育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為改變一般人的本性”,即從無産階級的使命來說就是通過無産階級教育把勞動者培養成為“新生的人”。這種新一代生産者,一方面,經過全面系統的社會教育擺脫了舊式分工帶來的局限,同時經過生産過程的實踐鍛煉掌握社會生産方式所需要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到要通過基于唯物史觀的無産階級教育,引導無産階級從未來社會生産的本質要求、社會化大生産的勞動需求以及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發展趨勢中認識到新一代勞動者的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在《緻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中指出,大學生要想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不僅要使自己成長為腦力勞動的無産階級,還要同體力勞動的無産階級緊密結合,從而“掌管全部社會生産”。教育的第二個任務就是“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即強調無産階級教育要克服“把人訓練成機器”的舊式教育,激發人的天賦和才能,引導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幫助無産階級認清自己真正熱愛什麼勞動,選擇自己想要獲得的勞動技能和技巧,從而在自由自覺的勞動中确證自己的本質力量。教育的第三個任務就是“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即強調通過無産階級教育把無産階級培養成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能夠引領人民群衆實現“有原則高度的實踐”和“人的高度的革命”的統一,既把無産階級培養成具有實踐本領的勞動者,又使他們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覺悟、堅強的鬥争精神。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髒”。
其次,從實踐的對象性關系活動出發探讨了教育三重維度的方法要求。第一重維度體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方面。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在馬克思看來,教育作為實踐活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雙向建構的活動過程,教育者本人首先受教育是教育他人的首要前提,教育者要傳授給受教育者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教育者自身應該先具備相應的道德品質、紮實的學識和實踐本領。恩格斯在《共産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中寫道:“黨的政論家還需要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風格和更豐富的知識。”可以說,黨的政論家作為教育者,承擔着用科學真理武裝和教育人民、喚醒無産階級階級意識和革命意識的使命任務,所以對于像黨的政論家一樣的教育者而言,他必須不斷接受教育,不斷“提高到能從理論上認識整個曆史運動”的思想覺悟并對其笃行不怠。第二重維度體現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提升,即注重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獻》中提出,無産階級教育就是幫助無産階級“兢兢業業地緻力于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把“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當作教條,而是作為觀察和改造世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做到“随時随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第三重維度就是強調共産黨要發揮對工人教育的領導地位。這可以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共産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這個論斷中體現出來,這一論斷揭示了共産黨教育工人的時間緊迫性和極端重要性。由于共産黨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同無産階級不同的特殊利益,共産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教育的無産階級性質,決定了二者目标的一緻性,那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品格深入工人的心坎,就是讓共産主義的信仰響徹全世界,号召全世界無産階級聯合起來。
最後,從教育活動的曆史性考察指出了無産階級教育的政治品格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本質。恩格斯在深入考察了英國無産階級的受教育情況基礎上,提出“純粹無産階級的教育”的政治品格就是要使教育擺脫資産階級的影響,維護無産階級的利益,就是幫助無産階級掌握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規律及其科學。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再次強調,“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探索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的科學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無産階級教育必然會以大公無私的科學态度幫助人類找到“理解全部社會曆史的鎖鑰”。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寫道:“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在這個指示中,馬克思關注到無産階級教育與人類未來發展之間的内在關系,并把教育中“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與“生産勞動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資本論》中再次申明這一觀點,并認識到隻有無産階級教育才會把提高社會生産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統一起來,無産階級教育的本質就在于要從共産主義社會生産方式的變革中提高無産階級的勞動技能,同時使無産階級成長為具有科學理論知識、健康身體素質、高尚道德情操和勞動實踐本領的共産主義勞動者,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教育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新時代中國教育從哪裡出發、走向哪裡去的科學回答,是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無産階級教育觀根本問題的時代回應,為推動新時代新征程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