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十四五”發展規劃

發布者: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發布時間:2022-02-28浏覽次數:1270

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十四五發展規劃

2021-2025

為切實推進《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中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委員會關于更加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學校第四次黨代會要求,深度融合湖北現代産業體系發展,緊緊圍繞新工科建設核心工作,高質量建成學校第三大學科門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工作總結

“十三五”期間,我院以工程化教育為主導,努力增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實驗教學環節的建設力度,使我院畢業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綜合素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較合理的專業布局

在新工科的辦學理念下,我院對專業結構和布局進行了整合與優化,進一步優化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停辦了網絡工程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新開辦了人工智能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産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初步成型

我院專門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産教融合教育實施計劃。通過開展“校企合作模式”、“校企聯合畢業設計模式”等,與多家科技企業建立了深度的聯合培養模式,讓學生和教師有充足機會走出校門,深入企業實際進行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已經初步摸索出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新模式。

3.課程改革效果初顯

我院将高水平課程體系的建設作為新工科建設的首要目标,積極開設與社會實踐與教學改革接軌的“熱點”課程。為本院學生開設了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大數據等課程,為全校經管類專業開設了人工智能導論課程。

4.建立了“階梯式”學生實踐能力提升體系

根據新工科的實踐能力培養要求,我院采取了循序漸進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導師制與學科競賽結合的模式,使得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期間,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階梯式”的不斷提升。

5.就業比例和質量并重

學院圍繞優良學風和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來開展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我院近五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93%以上,考研出國率為15%左右, 一直名列全校前五,期間四次獲評“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6.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為優化師資隊伍整體結構,滿足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進博士學位教師16人, 15人通過高級職稱評審,5人通過了中級職稱評審。組織70多人次參加了各項素質培養活動,5名教師參加國外訪學項目;組織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外出培訓,6人次參加企業挂職鍛煉。

7.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新增湖北省互聯網金融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科研平台1個,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1項、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6項,出版學術專著13部,出版規劃教材8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在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通信學報等國内外重要專業學術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餘篇,争取橫向課題經費超1000萬元。

8.學院文化建設已見成效

學院建立與人才培養高度融合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和适應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不斷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品味和層次。初步建立了主題教育實踐和形勢政策報告會、讀書工程、3X3班會演講活動等八大類校園文化活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1.學科整體水平還不高

學院現有專業涵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三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較多,但學科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還有待激發,高水平項目和研究成果較少,與學校經管類主流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

2.師資隊伍弱

專任教師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11人,占比16%;年齡在40-50歲間的45人,占比65%;年齡在50歲以上的13人,占比19%。師資隊伍中高水平年輕博士教師偏少,缺乏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特别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學科專業,學術中堅骨幹不足。

3.專業内涵還不能滿足新工科建設需要                                    

專業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專業培養方案的核心内容,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标的實現和專業培養标準的落實。我院新工科内涵的體現及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實施,跨專業的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課程群需要盡快建立。從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實驗項目幾個層面進行系統梳理,形成IT學科和經、管、法結合過程中的幾類複雜工程問題,力求從不同角度實現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促進人才培養、學科發展之間的有機融合和我校新工科的建設路徑。

4.缺乏高水平的教學改革研究成果

針對新工科與工程教育的建設要求,我院已開展了系列教學改革工作,進行了以工程教育認證為主體的培養方案修訂,增加了多項實踐教學的環節,并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如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的獲獎逐年增多、承擔了十餘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等。但是,目前我院省級以上的教研項目和高水平教研類論文不多,尚未建立起完備的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體系,尚未突破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5.無碩士學位授權點

我校沒有信息技術相關方面的碩士學位授權點,自2017年開始與湖北大學開展聯合培養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效果良好,但培養研究生僅4人。這對于教師科研的深入,科研團隊的建設有較大影響,也影響了我院辦學水平層次的提高。

三、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服務湖北“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城協動”區域發展布局、服務“十四五”學校和學科發展目标,充分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主動适應科技進步、産業升級、社會治理等需求,深化科教融合産教融合,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持續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布局,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具有“經院”學科特色的新工科。

四、總體目标

“十四五”期間,深度融入湖北“51020”現代産業集群發展,加快新工科建設,組建一支專長突出、梯次合理、在國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工科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德才兼備且具有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與專業素養的交叉複合型卓越工科人才,打造特色鮮明、優勢多元、實力強勁的新工科,使之成為學校學科建設新增長極,使之為我校經管優勢學科改造升級賦能,使之成為學校第三大主要學科門類。

五、主要任務

1.高質量建設新工科

堅持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統一,堅持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統一,工科内部小交叉,信息固本;學校層面大交叉,經管鑄魂。緻力于信息類工科與經濟管理交叉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發揮新工科的學科支撐作用,積極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向經管類學科和其他人文社科類學科滲透的公共平台職能,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對相關學科的賦能改造。以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學科群為抓手,依托“湖北省互聯網金融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開展鑄魂工程,将應用對象和工程案例主要集中在經管具體應用上,促進新工科與經管法等優勢學科的大交叉與融合,形成“大數據+ X”“人工智能+ X”的複合發展新模式,以此形成經院特色,助力學校“升大學”三大戰役及一流學科建設。

服務湖北區域發展布局,根據學院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主動融入湖北“51020”現代産業集群,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光芯屏端網)”萬億級支柱産業,人工智能專業融入“現代金融”萬千億級優勢産業,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融入“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萬千億級優勢産業,物聯網工程、網絡工程專業融入“信息網絡”千億級特色産業,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融入“軟件及信息服務”千億級特色産業,人工智能專業融入“人工智能”千億級特色産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融入“數字創意”千億級特色産業,在不同方向和領域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

2.碩士學位授權點建設

拟重點建設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包括制訂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開展研究生教育基礎工作,積累培養碩士研究生的經驗等,并與經濟、管理等學科共建學科交叉的培養模式,構建面向“新工科”的完整碩士學位教育培養體系。力争通過“十四五”建設,使本學科學術隊伍、科學研究、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條件等方面得到全面改善,滿足相應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在校研究生人數達到150人以上。

服務湖北區域發展布局,主動融入湖北“51020”現代産業集群發展,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電子信息專業碩士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光芯屏端網)”萬億級支柱産業,“現代金融”、“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萬千億級優勢産業和“信息網絡”、“軟件及信息服務”、“人工智能”千億級特色産業,在不同方向和領域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

3.師資隊伍建設

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首要位置,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支師德品質高尚、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四有”教師隊伍。圍繞學科重點建設領域,引育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和創新精神,能夠帶領學科團隊開展重點難題攻關,在國内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形成高水平學科人才群。引進一批40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連續一年以上境外學習、教學、科研經曆的高級職稱教師,确保45歲及以下的教師不低于50%,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領軍、以傑出人才為骨幹、以優秀青年人才為主體的高水平學科團隊。

實施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選派青年教師到工廠、企業生産服務第一線學習鍛煉。從企業引進工程人才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中去。積極探索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培養體系建設,堅持培養與引進結合、專業進修與技能培訓并重,力争到2025年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50%以上,基本建成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4.以工程教育認證為抓手,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

工程教育認證是我院“新工科”建設的首要目标,是考核工程化教育建設質量的重要标準。因此,我院在“十四五”期間将以工程教育認證的申報與實施作為學院建設重點。在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定位背景下,重新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從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和專業發展目标三個方面确定不同專業的定位,并按照工程認證标準為每門課程制定培養要求和教學方案,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

擴大工科專業本科生的招生人數,保證在“十四五”期間工科專業的全日制本科生人數達到在校生總人數的15%以上。提高參與“新工科”、“新商科”融合教學的學生比重,例如,通過與金融學院的合作,形成以“互聯網+金融”為主體的新工科、新商科融合建設的交叉專業和實驗班。在全校的商科課程體系中增設2-3門的新工科必修課程,例如人工智能導論等,從而形成全校範圍内的工科、商科協同發展新态勢。

5.金課及課程思政建設

為提高新工科課程體系的建設水平,我院将加大精品課程的建設力度。按照“兩性一度”标準,積極建設校級金課,建設省級金課,沖擊國家金課。通過線下、線上、虛拟仿真和社會實踐的綜合教學模式,努力營造課堂教學活躍氛圍,重視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抓好虛拟仿真實驗實訓項目建設,開辟“智能+教育”新途徑。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間建設2-3門省級以上金課。

課程思政是課程建設重要組成,也是推動金課建設的必要環節。我院将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加強課程建設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力争在各專業的所有課程、以及課程的所有核心知識點中,課程思政的覆蓋率達到100%。

6.科學研究及科研平台建設

到2025年,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高,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培育并産出一批權威著作,力争新增國家級項目、省部級項目和獎勵10項以上,在國内外權威核心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50篇以上、獲得專利授權20項以上,形成一批對湖北社會經濟發展有實際貢獻和政策意義的研究成果。

提升現有平台綜合功能,從智能化、數字化的角度出發,在商務、金融、供應鍊、鄉村振興等領域發揮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支持作用。到2025年,力争國家級科研平台有所突破,新增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學科平台。

7.實驗室建設

依托學校經濟管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科實驗實訓中心等,針對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打破學科、學院壁壘,緊跟專業發展前沿,建設彰顯新工科、促進學科交叉、服務人才培養的特色實驗室,推進學校“新工科”建設,促進産教融合,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按照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要求,對現有老舊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建立以課程體系改革為龍頭,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服務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研究實驗室、新工科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

建設商務智能實驗室,具體包括人工智能仿真基礎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别專業創新實驗室、金融智能實驗室及财會智能與可視化數據創新實驗室等,經過三年建設,成功獲批成為湖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

8.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産業學院

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契機,主動融入湖北數字化轉型戰略,結合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需求,利用學校經濟學、管理學等優勢學科,與1-2家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聯合組建交叉融合、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産業學院。以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産業學院為契機,以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試點改革為抓手,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培養德才兼備,熟悉經管業務、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9.加強對外交流

建立新工科專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運行機制,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渠道,借鑒先進辦學理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留學歸國人員的留學經曆對學科建設推動作用,鼓勵教師參加國際中高端學術與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和拓展境外合作高校資源,推薦教師進修訪學,重點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工科熱門專業教師英語培訓,為國際化課程建設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提升學生國際化交流合作項目規模和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積極推進與國外著名高校本科生學分互認項目、雙學位項目和交換生項目。開展高質量國際化課程講座,通過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合作,引進大數據和計算機課程,共建新工科方面的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

10.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深入開展學生成長成才培養,以綜合能力培養教育體系來切實提高學生高質量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有終身學生的能力。完善學生服務各體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安全教育學生。全面實施“學生素質能力提升工程”和“黨員鑄魂”工程,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1.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進一步發揮黨建示範引領作用,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政治建設,引導師生黨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全面落實黨支部工作條例和黨員教育管理條例,加強對黨務幹部的教育培訓,提升黨建幹部的業務能力水平;着重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凝聚全院師生為學院重點工作貢獻力量,深化“黨建鑄魂”品牌工程項目,争取在樣闆黨支部或者标杆院系方面有新突破。

六、運行保障

1.黨建保障

堅決有力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以黨的堅強領導和責任擔當為學院建設把握方向、定好戰略、固本強基、突出重點、凸顯特色。加強學院黨委對學院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把新工科建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研究部署,積極推進落實,以堅強有力的黨建為新工科建設提供保障

2.制度保障

依據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結合學院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資金管理和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體系。

3.經費保障

圍繞學院建設核心和重點,以學校财政資金提供的建設經費為牽引,積極建立多元化籌集資源機制,保證總體投入持續增長。加強資金統籌力度,優化資金結構,健全經費籌措機制,保障學院建設任務順利完成。依照省級重點實驗室建設規範及保障條例,對商務智能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省級新工科平台建設予以場地、資金、人力及制度方面大力支持。

4.績效保障

建立健全動态評估和績效考核機制,明确各系部、科研平台和教師在學科建設中的權利和責任,将學院建設确定的發展目标和工作任務分解到相關系部,明确責任人,确保建設目标落細落實。圍繞建設任務研究科學合理、定量與定性結合、分類分層次的評估體系,落實年度考核、中期檢查和期末評價。強化績效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經費動态調整力度,切實保障資源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

 

 

 

附:

規劃編寫組成員:田浩、鄧志華、李紅豔、汪波、塗宇瓊、梅晟堯

 

主要執筆人:李紅豔、汪波、塗宇瓊

 

 

       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